首页 生活文章正文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2022年09月12日 07:57 25 echengdu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秦简兼论襦不是必须加腰襕

《制衣》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摘要:襦就是指短款上衣,可以不加腰襕

作者:现代汉服研习小组王月

编者按:“现代汉服研习小组”的全称是“现代工业化非西化反改凉传承炎黄尧舜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汉服道和统的研习小组”。请不要看到“现代”俩字就骂,请认真看完我们的考据文章之后再批评指正。感谢大家!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太长不看版

1、秦简《制衣》分别阐述了“下半部分(帬)”、“上半部分(上襦)”、“衣”、“襦”、“前襲”、“绔(袴)”等服饰本身剪裁和结构,是一整套系统的服饰体系;

2、秦简《制衣》中的“衣”是指过膝或覆盖全身的单品,必须接下半部分结构,有着九种原型或者廓形;

3、襦是指短款上衣,可以接羣裳腰襕等下半部分结构,也可以不接;

4、前襲与襦在剪裁和结构上整体有差异,并不能通过接腰襕来区分,且与“褶”有名词流变的复杂关系;

5、秦简《制衣》反映了华夏-汉服体系中独立源流和发展完善的裤装文化;交(上宀下俞)可以用于羣和絝,且灵活应用;

6、按照剪裁和结构划分形制,而非按照朝代划分。早在2000年前的秦朝,人们就已经知道了总结提炼服饰基础原型和关键特征,并不对具体款式的描摹,更不是对古代服饰的生搬硬套,而是讲一般原理、一般规律。尤其是秦简基于剪裁和结构的谋篇布局,对我们今天建立现代汉服形制体系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提出的多种“帬”、“衣”、“襦”原型、廓形,对今天研究和发展汉服理论层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撰写《一期一新款》系列时,需要讨论汉服形制,而讨论汉服形制,需要从文物图像、基本结构和剪裁拼接三个层次来分析。后两者,可归入汉裁范畴。而讨论汉裁,需要从先秦开始,其中北大藏秦简《制衣》篇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一篇罕见的记载剪裁制衣技术的出土文献,更是一篇对服装原型和廓形进行理论性阐述和总结的珍贵文献。与之相关的论文约有5篇,大体上释读了这篇文献的基本内容。

本文尝试从汉服剪裁制作技术层面来释读这篇简文,尤其是“襦”部分。但是必须提醒的是,本文仅为部分内容的释读,还有很多疑问有待继续研究解决。

根据王煊的《北大藏秦简<制衣>所见上衣服类相关问题探讨》论文,对隶定简文进行了排序,故而摘抄如下: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以及关于“袴”的部分,引自刘丽《北大藏秦简<制衣>释文注释》编号?: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从谋篇结构来看,本文认为该篇的内容逻辑如下:

①—④讲的是制作“帬(裙)”,分为“大衺”、“中衺”、“少衺”三种规格。

从④总结性的语言可知,“帬(裙)”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单品,同时,也可以作为分裁连属制的下半部分的裁片结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开篇讲帬(裙)的时候,用词并不是“大帬”、“中帬”、“少帬”,而是用“衺”这个概念。这说明,《制衣》篇是基于剪裁的角度和工艺技术层面来阐述,而不是从款式廓形等外观角度来描绘。

“衺”,亦作邪。《说文·衣部》段玉裁注“衺,今字作邪”,又云“凡衣及裳不衺杀之幅曰褍”,比较明确的是,“衺”是指剪裁术语,按照汉服汉裁的概念,即正裁斜线分割。

同时又提到:“交(上宀下俞)”概念: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交(上宀下俞)

(应按照宝盖头,不应按照穴字头来表达),即上为下下为上的表述就是交错排料方式,所获得的裁片已经比较明确,是一种直角梯形,属于正裁斜线分割的一种。

“大衺”、“中衺”、“少衺”三种规格是以裙腰和裙摆的宽度为标准,依次减少。也就是说,对裙腰和裙摆的宽度有尺寸规格的大致规定,而对裙长没有规定。由于交(上宀下俞)的规定,裙腰与裙摆之间存在比例关系,从而裙摆幅度也不同。

根据刘丽、王煊等学者的考证,“大衺”、“中衺”、“少衺”真正落实到实处时,很有可能是要加上正裁不削幅的裁片,或者是灵活应用。所以,这里讲的是作为单品的裙也好,作为分裁连属制下半部分的裁片结构(部件)也好,有三种规格的剪裁方式,或者说是三种基础原型、廓形或者说是模型,并不是指三种具体款式的裙子。

⑤—⑧讲的是“衣”的上半部分结构(部件),即“上襦”。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衣”是单品名称,“襦”是单品名称,但是这里的“上襦”,是指分裁连属单品“衣”的上半部分裁片结构(部件),而非指一种叫做“上襦”的款式或者单品。因此作者黄寄在此特别强调,不可以为“恒襦”。“恒”,《说文解字》:“恒,常也。”“恒襦”就是指常见的、常规的襦,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单品,这里用“上襦”的命名,其实取的是“襦”作为短上衣的含义。

那么作为“衣”的上半部分裁片结构(部件),作者黄寄给出了三种规格,按照背缝长短来划分。

“大衣”的背缝长(督)为三尺;“中衣”的背缝长(督)为二尺八寸;“小衣”的背缝长(督)为二尺五寸。

关于简文里尺寸的具体长度,即实际使用的计量单位,有可能存在晚周尺(23.1厘米)、周大尺(24.63厘米)、周小尺(19.7厘米)、秦大尺(27.65厘米)等情况。本文认为,简文的尺寸计量单位应该是周小尺,换算成现行计量单位即19.7厘米。这是因为按照“衣”的结构来看,上下分裁的界线是在腰部,最低也在胯部,不能再往下,那么背缝(既然叫背缝,最低也应该在尾椎部位)的长度应在腰线为止。

如果是晚周尺(23.1厘米),那么“大衣”的背缝长三尺达到了69.3厘米,大大超过了正常成年男性的腰线位置;如果是周小尺(19.7厘米),则“大衣”的背缝长三尺换算过来为59.1厘米,在合理范围内。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穷袖”

“(穷袖)四幅”、“长各X尺”的表述,进一步说明该简文是基于剪裁工艺中实际用料来阐述的,而不是基于具体款式的外观描述。所以在释读该简文时,应该翻译为展开的剪(排)裁(料)图,而不是穿好之后的上身效果图。

主衣身加接袖部分为“四幅”布料,可知是覆盖手臂的长袖款。具体的通袖长涉及幅宽和领襟削幅程度。目前对幅宽的考证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二尺二寸,一种是二尺五寸。本文认为幅宽应为“金布律”二尺五寸。理由是,如果按照幅宽二尺二寸计算,那么四幅拼在一起,总幅宽为173.36厘米,如果去掉缝份(古代没有锁边机,缝份吃掉的量不可忽视)、领襟削幅,通袖长极值160厘米。对于正常成年男性(170厘米身高)来说,通袖长160厘米过短,可谓“捉襟见肘”。如果按照二尺五寸的幅宽来计算,总幅宽197厘米,通袖长极值187厘米,在合理范围内。周小尺下的二尺五幅宽,换算过来是49.25厘米,比较符合考古的情况。

这里用的是“大衣”、“中衣”、“小衣”,除了规格外,比较微妙的是,与前面的“大衺”、“中衺”、“少衺”相比,还有用途的含义。也就是说,有“外套”、“穿在中间的衬衣”、“穿在最里面贴身衣”的区别。如果完全都是规格的差异,不然为什么不叫“少衣”而叫“小衣”?

?—?讲的都是“衣”这个单品的关键部位的制作方法或工艺。“凡制衣之状,先道中赐”,本文认为这里的“先道中赐”,应该就是指“先划定结构中线,包括前后衣片的中线,也包括断腰的腰线”。

“始令交(上宀下俞)”开始,就是讲述“衣”的下半部分的裁片结构。关于下裳部分的剪裁方式,在①—④已经讲了,所以才引出了“各如帬三章”这句话。

?讲的是主衣身、前襟衣片、衽的剪裁方式,特别提到“衺”的方式来制作“上衽”,说明是用削幅方式来制作领襟。这与我们在马山楚墓观察到的情况是一致的。?的后面有阙文,但是都是在论述“大衣”、“中衣”、“小衣”的关键部位剪裁工艺要点。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上衽”

?是对“衣”部分的小结,使用的是“剥”这个字,而不是使用前面“制”这个字。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剥”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制”

刘丽在论文《北大藏秦简<制衣>释文注释》中阐释:剶(剥),《说文》“剥”字从彔,汉初文字资料则多从“彖”,从“彖”之字与从“彔”之字秦汉文字中常相讹混。参见陈剑《金文“彖”字考释》一文。《说文解字·刀部》:“剥,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声。”可知,作者黄寄在总结“衣”的制作之法时,强调了“割开”、“分裁”的制衣理念,“(剥)毋失帬襦章数”的意思也就是“分裁的时候不要脱离下半部分裙和上半部分襦的制作章法”。上下两部分都需遵照规则剪裁好了之后,缝合在一起,最终完成单品,则“衣自成”。

从这一段,我们可知,在简文里,“衣”是一种专门的服饰单品,而非泛指。“衣”的基本结构是上下分裁连属制,领襟部分削幅剪裁,可以推知领襟形态为交领,“上賜之绪为左穷”,可推知为“右衽”。主衣身加袖子部分为四幅布料,则可知“衣”的通袖长较长,为长袖。没有具体规定袖宽,但是从用料的长度来看,可以推算出大衣的袖宽在三尺二寸五(64.025厘米)之内;中衣的袖宽在三尺(59.1厘米)之内;小衣的袖宽是二尺五(49.25厘米)之内。请注意,这个是范围的推算,并不是说袖宽一定要达到这样的宽度。简文中对袖宽没有规定,完全可以是窄袖。衣的下半部分帬结构,长度没有具体规定,但是总衣长应该是过膝乃至覆盖全身。根据睡虎地秦简《封诊式 穴盗》记载: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複(左糹右古)衣”用料五十尺,夹里的面料为帛,则单层用料五十尺。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左糹右古)

按照秦简“大衣”的规格,上半部分结构用料为4幅*6.5尺=26尺,下半部分结构用料则为二十四尺。下半部分结构按照六幅剪裁,则长度为四尺。上下的长度加起来:3尺+4尺=7尺,换算过来为137.9厘米,这个衣长相当于正常成年男性小腿的位置。

根据西汉初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记载: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衣”的用料六丈四尺,按照十进制为六十四尺,因为特别说了表和里的面料不同,因此这里的六十四尺指单层的用料。按照秦简《制衣》的“大衣”规格,上半部分用料为二十六尺,考虑到官员的服装袖子用料更多,比如要达到回肘的效果,则多接两幅,即三十九尺,那么下半部分用料二十五尺。下半部分如果按照六幅剪裁,那么长度为四尺一寸六,上下拼合总长为七尺一寸六,换算过来为141.17厘米(按照西汉二尺二寸幅宽计)。这个衣长达到正常成年男性的脚背位置。

因此“衣”这个单品是过膝或者覆盖全身的长款,而非短款。

?—?讲的是三种规格的“衣”,下半部分的裁制方法,作者黄寄不厌其烦地强调都可以。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不管怎么样,大衣、中衣和小衣它们之间存在着规格上的差异,那么至少从衣身长度来说,大衣肯定要长于中衣,中衣要长于小衣。但是并不是按照一般的想象,大衣配大衺做法的下半部分帬结构,小衣配小衺做法的下半部分帬结构,而是大衣可以配小衺做法的下半部分帬结构,小衣也可以配大衺做法的下半部分帬结构。这样就推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简文中,想要表达的是九种原型,而不是九种款式。

“衣”的九种原型,呈现出来的是九种廓形,并不直接对应具体款式,也不直接对应具体文物,而是提供了创作的范式,就像骨架一样,留下了自行发挥的空间。本文理解的是,大衣配大衺,那么这种廓形更加宽博,大袖长衣,覆盖全身,下半部分的幅度更大;小衣配小衺,这种廓形最紧凑贴身,下半部分的幅度最小;大衣配小衺,这种廓形较为上博下窄,整体是竖向拉伸;小衣配大衺,这种廓形上半身短小贴身,下半身圆润蓬大,整体是横向拉伸。

换句话说,秦简《制衣》是理论性、总结性的著作,而非对具体款式的粗浅记录。

从①—?全部是在讲“衣”如何制作,?—?讲“襦”的制作。

在先秦的某些语境中,“衣”和“襦”是指不同的单品。《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该文献中“衣”和“襦袴”并列。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根据西汉初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可知,“衣”、“襦”、“袴”、“裳”并列,且“衣”的用料六十四尺(按十进制),襦的用料仅二十二尺,可知“衣”是指覆盖全身的长衣,而“襦”是指短款的上衣。

?—?中的“襦”就是独立存在的单品,是常规的“恒襦”,而非作为上半身结构存在的部件。按照尺寸,分为“大襦”和“小襦”两种规格,又根据削幅与否,细分为“大襦有衺”、“大襦毋衺”、“小襦有衺”、“小襦毋衺”四种原型、廓形。值得说明的是,襦和衣的最大区别在于,襦是专指上衣,所以才有“有衺”和“毋衺”的分类;而衣是专指过膝或覆盖全身的长衣,根本就没有“毋衺”的选项。

?—?讲的是“大襦有衺”,也就是采用正裁斜线分割(削幅)方式制作的廓形较为宽博的上衣。

“長丈二尺而交(上宀下俞)”这句话指的是主衣身加下裳单边的用料。在不破肩缝、主衣身布料对折的剪裁方式下,上半部分是用不到交(上宀下俞)法的,因此这里只能理解为包括了主衣身和下裳的用料。又由于“大襦毋衺”,对比来看,就是少了关于“衺”的两句话,也就是少了接的下半部分结构和领襟的削幅,“毋衺”对应的用料是“長各六尺”,背缝长二尺八寸,两幅布料对折刚刚好,换句话说,主衣身上半部分用料至少要十二尺。回到“大襦有衺”,如果主衣身总共用料十二尺,主衣身的上半部分裁片结构已经用掉十二尺,那么下半部分的结构怎么办?再仔细阅读简文,“長丈二尺而交(上宀下俞)”的后面还有一句“其一尺各以其衺爲上衽”,这个“各”字,揭示了这两句话一直讲的是单边用料情况,说明主衣身上下结构合在一起,整体用料为二十四尺(秦朝有采用十一进制,本文按照十进制来计算,即便按照十一进制,整体出入不大)。

大襦的衣身总长是上半部分的背缝长(督)加下半部分的帬长。下半部分的用料为十二尺,如果按照大衺的做法,分为四幅,裙腰长度为六尺,换算过来极值118.2厘米,显然不够;那么分为五幅,其中一幅是正裁,其余四幅大衺,那么换算过来裙腰极值167.45厘米,去掉缝份后依然显得极为逼仄。那么最合理的是分为六幅,帬长为二尺,加上背缝长二尺八寸,总长四尺八寸,换算过来大襦的衣长为94.56厘米。这个衣长大概位于正常成年男性的膝盖以上,大腿部位。从上可知,最大规格的襦,加了下帬(裳)结构之后,总衣长在膝盖以上,那么“襦”这个单品,就是指短衣,或者指膝盖以上的上衣。又由于紧接着“大襦毋衺”的表述,充分说明,“襦”这个单品,可以不加下帬(裳)结构,总衣长在腰胯部。小襦毋衺,背缝长二尺四寸,则衣长为47.28厘米,相当于正常成年男性的腰线位置。

《说文解字》:“襦,短衣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襦,若今襖之短者。”《急就篇》:“袍襦表里曲领帬。”颜师古注曰:“长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者曰襦。”《吴越春秋》:“越王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方言》:“襦,西南蜀汉之闲谓之曲领,或谓之襦。”《释名》有反闭襦,有单襦,有要襦。从文献上,可知,“襦”这个单品的种类很多,从遣策上看,有单层还是双层的,但是共同特征就是“短款上衣”。

“大襦有衺”是指廓形较为宽松、尺寸相对较大,上下分裁拼接有下裙的,及膝以上的上衣。

“大襦毋衺”是指廓形较为宽松、尺寸相对较大,没有拼接下裙的,及腰胯的短款上衣。

“小襦有衺”是指廓形较为紧窄、尺寸相对较小的,上下分裁拼接有下裙的,及膝以上的上衣。

“小襦毋衺”是指廓形较为紧窄、尺寸相对较小的,没有拼接下裙的,及腰的短款上衣。

“要襦”是指上下分裁连属结构的短款上衣,也就是加腰襕的上衣。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加腰襕的短款上衣只是“襦”的一种。

“襌襦”、“複襦”、“袷襦”是指单层、双层和夹里的短款上衣。

“反闭襦”是指开襟在背后的短款上衣。

“长襦”是指及膝或膝盖以上的上衣,前面的修饰词“长”是相对于腰胯部位的短款上衣而言。

关于长襦的考证,将专门写文论述。

?讲的是一种叫做“前襲(袭)”的单品。

前襲(袭)是指一种无下裙拼接的短款上衣。虽然都是上衣,前袭与襦不同,第一是衣长更短,背缝长(督)才二尺,换算为39.4厘米,比小襦的衣长还要短7.88厘米。除了衣长更短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袖子呈现袖根宽、袖口窄的收束样式,且袖子部分有专门的名称“羊枳”。

接袖部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褎(袖)”,单边用料半幅三尺,对折后,袖宽一尺五寸(29.55厘米);一部分是“羊枳”,单边用料半幅二尺五寸, 对折后,袖宽一尺二寸五(25.625厘米),两者拼缝后形成整幅,宽的一边为袖根(袼),窄的一边为袖口。且袖口用系带捆绑收束,还有一种可能是袖口呈方型。

值得说明的是,这个词多出现在西汉的出土材料中。

马王堆三号墓的遣策: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凤凰山八号西汉墓遣策: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江苏连云港市海州西汉海州西汉侍其繇墓遣策: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图片引自郭冬霞《汉代随葬服饰研究》

《居延新简》E.P.T57:3A“蔡良买袭一领,直九百;布绔一两,直四百。凡千三百。”

其次还有一些相关的文献。《释名》日:“褶,袭也,覆上之言也。”根据《康熙字典》:“襲 〔古文〕□褶【唐韻】【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席入切,□音習。【玉篇】重衣也 。”

前襲、襲,以及“袴褶服”的“褶”,应该存在一个名词流变的过程,它们可能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在流变和演化过程中,不再是同一个事物,特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认为,它们应该看作是同一家族、不同分支的服饰类别。

比如秦简中,前襲的特征是短款、袖口收束如羊腿;在汉墓遣策中,前襲、襲的特征是用精细轻薄丝织品制作的双层衣物,推知穿在最外层;在边关汉简中,襲(袭)的特征是价值较高昂,推知是穿在最外层的外套,与袴配套穿着;而《急就篇》颜注曰:“褶,谓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褶的特征是穿在最外面、短款上衣、袖口宽大;魏晋以降的“袴褶服”,则主要特征是穿在外面(但不是最外层)、短款上衣、袖口宽大、与袴配套穿着。

之所以作者黄寄专门将“前襲”作为一个单品,与“衣”、“襦”、“絝(袴)”等并列阐述,一定是有其特别的地方。也就是说,除了外观造型、服用功能外,在剪裁方式和基本结构方面,肯定是与“衣”、“襦”等不同源或者不同发展路径。这一点有待后续研究。

?讲的是“絝(袴)”的制作方法。在讲完下半部分结构“帬”和上半部分结构“上襦”、单品“衣”、单品“襦”、单品“前襲”之后,作者黄寄讲述了单品“絝(袴)”的制作。华夏衣冠-汉服体系中包含了独立起源且发展完善的裤装文化,絝(袴)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根据彭浩、张玲的《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 “裙”与“袴”》,对这部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裚絝,長短存人”,指的是制作“絝(袴)”,裤管长短不一,即因人而定或者是因功用而定,也就是有可能是短袴,也有可能是长袴。这与制作裙子的思路是一致的。

“子,袴的一部分,此指袴裆。”“人子,裤裆的插片。”简文里直接阐述关键部位“子”的用料二尺,宽度二尺五寸而分成三个部分。这句话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

1、无论是长袴还是短袴,都是有裤裆的,且用料有一定的规格;

2、刘丽在论文中阐述为什么这里要强调“子”的用料的幅宽为二尺五寸,反推秦简《制衣》采用的幅宽为二尺二寸。本文认为,恰恰是因为当时有多种幅宽的布料,作者黄寄为了强调用的是二尺五寸的幅宽,才在这里进行着重说明尺寸。在前面写帬部分的“大衺”“中衺”“少衺”时,是按五寸、一尺、一尺五寸、二尺的点位进行正裁斜线分割,不刻意强调幅宽不会引起歧义;而在“絝(袴)”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幅宽是二尺五寸,这里的“三分”才不会被误解为“三等分”,而是正确理解为按照“一尺、五寸、一尺三段”取点,分成三片裁片。为什么不延续前面“帬”部分的阐述方式?这是因为虽然同样是交(上宀下俞),但是帬和絝具体形态是不一样的。根据彭浩、张玲的《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 “裙”与“袴”》,“帬”的剪裁图和“絝”的剪裁图,尽管都是直角梯形,但是两者存在明显不同: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帬”部分是每幅两份,而“絝”部分是每幅三份,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这就是作者黄寄一定要强调“子”的用料的长和宽,否则会引起误解。另外,前后联系起来阅读,会发现“帬”的部分可以注解“絝”的部分,而“絝”的部分也可以反过来帮助理解“帬”的部分,语言精炼而准确,描述合理且到位,说明这篇简文是一个整体,无论是作为部件还是单品,都是一个服装体系的内容,互相之间存在深层次的联系。

3、这句话重点是在讲裤裆和裤裆裁片,但是实际上也在讲裤腰和裤身。因为无法想象只有裤裆没有裤腰的裤子,事实上,裁片也看得很清楚,在讲裁片的剪裁同时,也就是裤腰、裤身的剪裁。我们会发现先秦两汉文献,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描述事物时,只讲突出的特征,并不进行全面周到的描述。比如关于“袴”,就导致了长期以来对华夏衣冠-汉服体系的裤装体系巨大的误解。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绔,胫衣也。”这句话本身就是对事物突出特征和本质的描述,这句话也就是说,绔是腿的衣服。东汉许慎用“腿的衣服”来说明“绔”的本质,并不是说,“绔”只覆盖住“胫”。还有东汉的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也是对事物突出特征进行描述:“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在人类的所有下装中,无论是任何民族和国家,的的确确只有裤子才是分别两条腿包裹,分开两条裤管是最突出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刘熙并没有说“只覆盖大腿,没有裤腰”,无论许慎还是刘熙,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

《前汉书》:“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服防(东汉)曰:“穷绔,有前后当不得交通也。”师古(唐代颜师古)曰:“使令,所使之人也。绔,古袴字也,穷绔即今之绲裆袴也。”有人据此认为秦汉的“袴”无裤裆,甚至无裤腰。显然这是不懂秦汉裤装结构而望文生义的结果。

西汉“穷绔”是指讲前后交叠围合穿着的有裆裤前后缝合,形成套穿绔,并且用更多的带子来捆扎系束,从而达到不方便穿脱的目的。并不是说,西汉孝昭上官皇后发明了前后裆。

正常的袴是这样的,裤腰部分是有开口的,这个开口可以用今天的西裤、牛仔裤类比: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穿着是这样的,宽大而分开的裤腰是左右交叠、围合穿着: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图片引自琥璟明

《颠倒的真相——从中国古代的裤子说起》

“穷绔”则是裤腰的开口给缝死了,那么只能套穿,所以叫“前后裆不交通”;又因为裤腰开口缝死了无法正常交叠围合穿着,只能在套穿之后,强行再多加腰带来捆扎,否则无法固定,所以要“多其带”。反过来说,假设穷绔就是指加裤裆,那么如何解释“多其带”这句话?

正是因为“穷绔”的做法违反了穿着习惯,相当地不方便,所以后世并没有流传下来。

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文献资料,都证明了汉服体系中的“袴”,是有裤腰、有裤裆且穿戴闭合完全不会露出屁股。但是清代的段玉裁在做《说文解字》注的时候,用清代的“套裤”来做比附:“绔,今所谓套裤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古之所谓绔,亦谓之褰,亦谓之襗。”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图片引自网络,清代的套裤

清代的段玉裁这段话就是断章取义,用清代的套裤去解释秦汉的袴,把袴的裤腰和裤裆直接抹杀掉了。在传承汉服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回到历史真实,去重新认识汉服体系的裤装文化。

从“人子五寸,其一居前左,一居後右”可知裤裆裁片有两种结构,张玲已经在论文中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本文不重复。从裁片的位置不同,絝的廓形也不同,前后裆片絝的廓形显得较为肥大、宽松,左右裆片絝的廓形显得相对紧凑、纤瘦。而且比较微妙的是,简文没有写裤腰的开口方向,也就是说,其实开口方向可以是前开、后开、左开、右开,根据具体的用途和功能来选择。

从“羊枳毋長數”可以看出,“羊枳”是一个描述服饰部件状态的名词,可以用在袖子上面,也可以用在裤管上面。华夏衣冠-汉服体系的裤装本身不收省,是靠系带捆绑的方式收束。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由此,华夏衣冠-汉服体系主要的几个服饰种类就全部阐述完毕,通过研读简文,我们会发现,秦简《制衣》不是按照“夏制”、“商制”、“周制”来划分形制,也不是按照“秦制”、“赵制”、“齐制”、“楚制”来划分种类,而是按照“下半部分(帬)”、“上半部分(上襦)”、“衣”、“襦”、“前襲”、“绔(袴)”等服饰本身剪裁和结构来划分形制。秦朝人当然知道过去时代和不同地域的服装款式肯定不一样,但是秦朝人却不按编年史或者地区来拼盘、罗列服装款式、形制,而是进行了理论性总结,上升到原型的层面。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早在2000年前的秦朝,人们就已经知道了总结提炼服饰基础原型和关键特征,并不对具体款式的描摹,更不是对古代服饰的生搬硬套,而是讲一般原理、一般规律。尤其是秦简基于剪裁和结构的谋篇布局,对我们今天建立现代汉服形制体系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提出的多种“帬”、“衣”、“襦”原型、廓形,对今天研究和发展汉服理论层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秦简《制衣》以及相关的秦汉简牍帛书出土文献,为我们理解和建构先秦两汉服饰裁片结构和剪裁工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撰写《一期一新款》,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逐一研习先秦两汉的史料,对“衣”、“襦”、“襲”、“帬”、“絝”,还有“袍”等名词概念,从服式结构和剪裁工艺入手加以分析,欢迎指正。

2尺5是多少厘米 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 生活

文案:现代汉服研习小组王月

编辑:继欣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今日最新废旧合金铣刀价格行情「废合金铣刀多少钱一斤最新价格」

上海游泳(上海游泳池设备)

刺神传说,DOTA之刺神传说

标签: 是多少 腰围

微新频道 备案号:蜀ICP备2021031712号-4 微新频道互联网收集发布